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望奎法院组织干警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以及电影《南京照相馆》等相关内容。通过这些活动,望奎法院青年干警们深受触动,他们心中有许多感想想要抒发,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刘奕彤
2003年6月出生,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现任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城破为背景,将镜头聚焦于一家小小的照相馆,通过几个普通人的命运沉浮,将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史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走出影院,心情如铅般沉重,但思绪却如潮水般翻涌——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直击灵魂的历史课,一次对人性、良知与记忆的深刻叩问。
影片的叙事巧妙避开宏大视角,选择以“照相馆”为切口,将历史的残酷浓缩于方寸之间。曾经的吉祥照相馆是记录人间烟火与温情的地方,老板老金用相机定格街坊邻里的喜怒哀乐。然而,随着日军铁蹄踏入,照相馆沦为日军冲洗暴行照片的场所,相机从记录美好的工具异化为见证罪恶的“第三只眼”。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真实而丰满,他们的挣扎与觉醒,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些小人物的抉择,没有英雄式的豪言壮语,却以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人性在至暗时刻的微光。
《南京照相馆》不仅让我们直面历史的残酷,更引发对当下的深刻思考。影片结尾,现代南京城的霓虹与历史影像交织,提醒我们:和平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在“后真相时代”,历史记忆正面临被解构、被遗忘的风险。电影以艺术的方式重申:唯有铭记真相,才能避免悲剧重演。正如片中所喻,暗房里的红光终会熄灭,但胶片定格的真相永远无法褪色。我们每个人都是记忆的守护者,当最后一位幸存者离去,我们便是新的“底片”,承载着传递真相的责任。
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重现了多少惨烈的画面,而在于它重新点燃了我们对历史记忆的敬畏与责任。暗房不暗,因为真相永远需要光;记忆不灭,因为良知永不沉睡。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束光,让历史的伤口永不愈合,却永远警示未来。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契约——我们接过先辈递来的胶片,必将以铭记与守护,回应那段永不褪色的真相。